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新世界戲院 (六)

戰後風光

香港光復後,19451010日雙十節前,各戲院已相繼復業,新世界由一家民X公司投得經營,每月租金不到萬元[A1] ,復業後首先放影大觀公司在抗戰期間攝製的勵志電影『千金之子』,為3年來第一部新出品的粵語片[A2] 

雖然戰後香港經濟一時未能恢復,而且國共內戰興起,運到國內的貨物遭到限制,影響了香港各行各業,但娛樂事業反而因大量難民逃到香港而得益,尤其是1949年解放軍殺到華南,電影院生意更是蓬勃起來,多家電影院在這時開業,而港九大小影院均錄得巨額盈利,某電影院於19502月農曆除夕前向職員發放7個月的薪金,可見電影院這期間獲利甚豐[A3] 

韓戰影響

但這段風光的日子到1950年代初爆發韓戰後便告終。195012月美國宣布對華實施禁運,翌年 (1951) 6英國跟隨,令到香港對內地的貿易銳減,工人開始大量失業[A4] 

1952年初,本港市面的不景氣已十分明顯,但新世界的生意還未至太壞,有一『娛樂界老行尊』出手投得該電影院經營,月租21,300元。

那時雖然經濟不景雖已十分明顯,但投資者以為淡風不會持久,誰知經濟一蹶不振,市民消費力直線下降,娛樂事業慘淡經營。

1952年新世界尚微賺數千元。1953年放映首輪西片的影院收入比1952年下降了14%,但新世界仍然能夠保持平穩。

1954年,各大影院知道形勢不妙,紛紛革新設備,甚至標奇立異以吸引觀眾,可是首輪西片的影院收入,仍比1953年減少6%[A5] 

政府收回 險遭拆卸

由於政府每隔三年便將新世界招標承租承租公司不願投放大量資金將戲院翻新1950年代時新世界給人的印是銀幕小 (放濶銀幕電影要掩去上半截)座位狹[A6] 

不事革新的新世界戲院於1954年更出現大幅虧損,該院每日皮費,包括租金、差餉、片租、薪金等,共需約1,300元,而這年每日收入還不到支出的1/4。院方唯有選映舊片,以及上演歌舞。至1955年初終於無法支撐下去,在租約完結後,於21關門,結束營業[A7] 

新世界業權原屬政府,關門後由政府收回,當局計劃將該地賣予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青年會計劃接收後,把戲院拆卸,斥資150萬元於該地興建十多層高的新會所[A8] 。可是,後來這個計劃告吹,原因筆者還未查出。

戲院於225日又復業播映舊西片至三月中更引入艷團表演[A9] 

政府於19568月又將新世界戲院招標出租,期間戲院繼續營業。10月初宣布由經營永樂戲院的黃超軍投得3年批約,月租$15,616,戲院業務委任趙相秋負責。電影院經於101關閉裝修,111重新營業,選映首輪西片及國粵語片,首部放映的電影為『金殿福星』[A10] 

此後新世界與油麻地、北河和新華等戲院組成聯線,播映的粵語片以『光藝』和『嶺光』的出品為主。

光藝製片公司

戰後初年粵語片發展緩慢,因為拍攝器材散失,國民政府又推出語言統一運動,嚴禁粵語片進口,令粵語片失去龐大的國內 (廣東) 市場,加以影棚租金颷升20倍,成本大增,令粵語片難以生存。

1947年,黃岱執導、吳楚帆和白燕主演的『郎歸晚』在本港及星馬大受歡迎,成功打開了星加坡、馬來亞、越南、泰國等地的市場,才令粵語片起死回生[A11] 

1950代,何家的光藝邵逸夫家族的邵氏陸運濤家族的國泰』為當時星馬地區的三大華語片院線。

1950年代初,何氏家族通過香港干諾道設立的『光藝庄,購買香港出品國粵語影片何啟榮又認為片場生意有可為,1953斥資百萬港元,在九龍青山道六咪半建立華達製片廠』。

當時在中聯當導演秦劍看準形勢,1955初前往星洲說服何啟榮昆仲與他合作成立光藝製片公司,利用家的「華達製片廠」攝製電影。秦劍隨即返港開拍第一部電影《胭脂虎》,由紅線女盧敦李青伙拍新人謝賢演出。

19558月光藝正式成立,由秦劍出任總經理,成為四大粵語片製片公司之一 (其餘三家為新聯、中聯及華僑)專拍都市小品喜劇,先後捧紅了謝賢和周驄。

嶺光影業公司

嶺光』創辦人黃卓漢原籍潮州,1949年來港,1950年代初開始製作電影,1952年成立『自由影業公司』,拍攝國語片,捧紅了『學生情人』林翠,和『自由之鶯』丁瑩。1950年代末,邵氏、電懋雄霸國語片壇,獨立製片困難,自由公司因虧損而結業。

不過,黃卓漢看到當時在香港拍攝粵語片成本比拍國語片低很多,於是於1959年在光藝的支持下,改拍粵語片,出品多部女性喜劇,成為1960年代一大粵語片公司,其絕大部份製作,由没有像林翠那樣離巢的當家花旦丁瑩主演。

1960年代衰落

新世界戲院於1960年代,由另一商人趙湘秋投得經營,但相信生意不大理想,早已不是一線影院。

大約於1966年年底,據說為『適應環境和廣大觀眾的需求』,新世界改映二輪西片[A12] 

1960年代播映首輪西片的有7-8條院線之多,通常是兩院聯映,即香港九龍各一間,例如:中環的『皇后』拍油麻地的『平安』,銅鑼灣的『利舞台』拍尖沙咀的『樂宮』,銅鑼灣的『紐約』拍旺角的『大世界』,銅鑼灣的『豪華』拍旺角的『新華』,銅鑼灣的『樂聲』拍旺角的『百老匯』等[A13] 

至於映二輪西片的則少得多,1960年代中在港島方面只有灣仔的『東方』,九龍方面則只有旺角的『百樂門』和『麗斯』,以及紅的『金門』[A14] 

新世界於1966與聯美、哥倫比亞、派拉蒙簽約,播放它們的二輪電影,125起首先播放聯美公司出品、辛康納利主演的『鐵金剛勇破神秘島』[A15] 



1968年,政府有意收回新世界另有發展,但該年年底戲院租約到期後,政府没有收回。至196968工務局派人檢查戲院,9日政府才正式接收,戲院停業[A16] 

戲院拆卸後有什麼用途?有人建議將戲院改建為第二座大會堂,而市政局主席沙利士則提議在那裡建一公共遊樂場[A17] 

可是,政府卻另有打算,政府計劃將新世界與後面的海事處總辦事處大樓一起拆卸,兩個地盤一起發展。然而,因為某些原因,海事處暫時未能搬遷,而當局認為新世界地盤『正面寬敞而深度不夠,發展可能性受到限制』,不想單獨發展[A18] 

這座有842個座位的電影院空置一年多後,政府又於19708月招標承租,租約4年,等海事處搬走後便再將新世界收回拆卸。

1960年代的新世界戲院。

易名『恆星』

最後投得新世界的包括一位林姓商人[A19] ,以及永熹影業公司老闆莫玄熹[A20] 他們要先付28萬元按金,每月租金14,000元。租約由1015日開始,為期4[A21] ,戲院裝修兩個多月後,於197118重開。

電影院改名為『恆星戲院』,新老闆莫玄熹藝術電影愛好者於是恆星走高格調路線,專映藝術電影。重開首天放映的是由卡繆 (Albert Camus) 原著、獲諾貝爾文學獎小說『異鄉人』(L'Étranger) 改編的的電影『陌路相逢』;之後還上映日本的『砂丘之女』和『廣島之戀』,還有波蘭電影『法魯王』。

不知是否看到賣座未符理想,高格調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數月後便開始加映一些噱頭電影如『人獸奇觀』,數月後甚至上映色情片『蕩女芬尼與查泰萊夫人[A22] 』。之後一直改播港產片。

恆星經營4年後海事處没有搬走,戲院繼續經營。可是,戲院位於中上環之間,並非最熱閙的地段,而且固有形象難改,加上片源所限,還有股東之間意見不合 (莫玄熹退出),戲院變成「聯線艇仔戲院[A23] ,至1981年終於關門,戲院最後亦被拆卸。

恒星戲院,後面是海事處。


(全文完)








 [A1]華僑日報1950-02-23


 [A2]星島日報1945-10-10廣告。


 [A3]華僑日報1950-02-23


 [A4]《香港6000年》第616-618頁。


 [A5]大公報1955-02-02


 [A6]《香港戲院搜記 歳月鈎沉》,第107頁。


 [A7]大公報1955-02-02


 [A8]工商日報1955-02-10


 [A9]《香港戲院搜記 歳月鈎沉》,第107頁。


 [A10]工商日報1956-10-03


 [A11]《香港影視業百年》,第126 – 127頁。


 [A12]工商日報1966-12-12


 [A13]《香港影視業百年》,第158頁。


 [A14]工商日報1966-12-12


 [A15]同上。


 [A16]工商日報1969-06-12


 [A17]大公報1970-06-19


 [A18]大公報1970-08-20


 [A19]工商日報1970-10-13


 [A20]香港大舞台最後一場戲』,『戲院誌 Talk Cinema』網頁,2012116查閱。


 [A21]工商日報1970-10-13


 [A22]『恆星戲院映維斯康堤』,『戲院誌 Talk Cinema』網頁,2012116查閱。


 [A23]『香港大舞台最後一場戲』,『戲院誌 Talk Cinema』網頁,2012116查閱。『艇仔戲院』是電影業術語,一條院線的核心、地處鬧市中心的戲院稱為『龍頭戲院』,一條院線通常有兩家或以上,其餘則稱為『艇仔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