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新世界戲院 (五)

經濟不景 明達棄辦

明達在香港同時經營多家電影院,至1930年代初,世界經濟蕭條的影響傳到遠東,香港這個華南唯一通商口岸的商業貿易一落千丈,1931年港元價值暴跌,華資工商銀行倒閉,美資萬國寶通銀行亦告擠提。1932年間米價大跌,本港米商損失慘重;10餘家洋貨疋頭商結業[A1] 

經濟不景,娛樂事業亦大受打擊,明達於1932年將皇后戲院賣給了陸海通公司[A2] 。不過,盧根未有放棄電影業,反而於1934年又在油麻地彌敦道開辦平安戲院,取代了以前的皇后戲院,成為明達的主要影院。新世界則改為以播映華語片為主。

可是,盧根似乎低估了經濟不景的持續影響,至1935724,新世界和平安兩影院同時停業。

兩院停業的原因,除了經濟繼續不景外,還因為電影院建得太多,競爭激烈,而片商亦趁勢將與院商分賬的份額由60%增至70%,即『七三』分[A3] ,令院商承受不了。

生利接手 

新世界停業後,政府立即招標找新營運商,收到十多份標書,最後由一位楊宗桐『重資投得』[A4] 。楊氏把新世界重新裝修,採用新式炭精光線播映,映像比前清晰,並加裝風扇,令夏天的觀眾覺得較為涼快[A5] 

裝修後的新世界於193593日開張,專放映新加波天一影片公司 (即邵氏) 香港廠出品的粵語有聲電影[A6] ,聲稱獲得首影權,但實在卻比平安戲院要晚幾天才上畫[A7] 。開幕那天戲院播映天一公司製作的『鄉下佬遊埠續集』,天一公司總理邵醉翁偕同該片導演及幾位主角親臨出席[A8] 

之後 (可能是1936) 新世界又再易手,由生利公司投得。

生利位於灣仔天樂里,老闆是建築商余若夔,生利承包很多政府工程,包括19231929年的灣仔填海工程[A9] ,接手新世界時正在負責興建瑪麗醫院。

余若夔是台山人,一家人似乎甚為低調,唯有他的女兒余修比較知名。余修嫁給了號稱『延安七才子』之一的朱光。朱風流倜儻,能詩能畫能演劇,與毛澤東等領袖人物有君子之交。

1949年共軍佔領廣州,朱光當上廣州副市長,為了建設廣州,朱光從岳父那裡取得大批建築材料應急令到余若夔差點破產[A10] 

朱光於1954年成為廣州市長,同年余修出任廣州僑務局副局長。二人於反右和文革期間均被批鬥,朱光死於1969年,余修曾於2009年在廣州去世[A11] 

日本侵華有利港影院業務

生利接手經營新世界後,日本於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實行全面侵華,國內越來越多難民南來香港逃避戰火。這些從北方逃出來的難民都較為富有,他們來港令到本地娛樂事業大為受益,什麼馬戲團、歌舞團等接踵來港演出,新興的遊樂場、溜冰場生意旺盛,劇場和電影院亦座無虛席。

侵華戰爭爆發後,還有不少國內的學校遷來香港,人數大增的學生亦對電影甚感興趣。

新世界的租約於19395月到期,政府再度招標。據報章透露,當時新世界每天票房收入可高達1,500,與片商『五五』分賬,仍可得750元,而每日各項開支總共為200多元,故純利可達500[A12] 

最後生利以5,500元再度投得新世界經營權[A13] 

此後香港電影業繼續旺盛,1940年間還出現大批平價影院,包括香港島的『國民』,九龍的『彌敦』和『大華』。至194011月,全港大小戲院共27家,座位共31,000多。票價最貴5元,最平的為2-3仙。

當時電影院生意雖好,但片源方面卻出現問題,蓋因1939年爆發的歐戰影響了船運,而美國總統大選,美國製片商用了很多資源來製作選舉宣傳片,以致全世界都缺片,香港亦不例外,有時竟要重映1938年的舊片,以補新片之不足[A14] 

另一方面,電影院上映越來越多的粵語片。1933年,由幾位廣東人創辦的『大觀聲片公司』在美國拍了第一部粵語有聲電影『歌侶情潮』,由關德興和胡蝶主演 (該片是二人在電影銀幕的處女演出)。此後至1941年間,香港製作了400多部粵語片[A15] 


『歌侶情潮』一片中的關德興與胡蝶,當年這樣的演出己經是十分大膽。

華字日報 1940-11-02 廣告。

日佔時期

194112月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只花了兩個多星期便攻佔香港,期間本港發電設施遭到破壞,電力供應終斷,所有戲院都關門。

戰事結束後,電力供應逐漸恢復,少數電影院於19421-2月間復業,47日本軍政府宣布重開所有戲院,不過至年中只重開了10多間。

1942年中,日本當局將本港的影院商和製片商組織起來,方便控制。院商成立了『香九戲院組合』,由娛樂戲院老闆梁基肇當召集人;而製片商亦組織了『廣東諸影畫所有者組合』,邵邨人任召集人。

在日本當局的指導下,各組合開了聯席會議,決定了電影上映的制度和票價,把當時營業的28間電影院分為5個等級,即首輪以次至5輪,票價最高45錢,最低10錢。新世界被編為第三輪,可以放映中外電影。

日治期間電影供應短缺,日本當局趁機配給影片,一方面可以控制影片的性質,另一方面可以從中圖利。做法是由日本的『社團法人影畫配給社』在香港設立分社,194311起,所有戲院上映的電影均須由該社提供,又廢止了華南電影協會,電影業完全由日人控制。

雖然日佔時期生活艱辛,但看電影解悶的人仍然不少,其中包括不少日本觀眾,加以當時成本低,縱使1943820日大停電後電力供應不足,電影院都能勉強生存[A16] 




 [A1]湯開建、蕭國健、陳佳榮主編:《香港6000年》,第439-440458-459頁,香港:麒麟書業,1998
 [A2]盧志強:『戲院大王盧根』。
 [A3]工商日報1935-07-25
 [A4]工商日報1935-08-30
 [A5]同上。
 [A6]同上。
 [A7]黃夏柏:《香港戲院搜記 歳月釣沉》,第105頁,香港:中華書局,2015.7
 [A8](1)天光報1935-09-03; (2)工商日報1935-09-04
 [A9]《香港6000年》第434貢。
 [A10]互動百科『朱光[原廣東省副省長]』條。
 [A11]同上。
 [A12]大公報1939-06-02
 [A13]同上。
 [A14]大公報1940-11-02
 [A15]《香港影視業百年》,第95頁。
 [A16](1) 關禮雄:《日佔時期的香港》,第143-145頁,香港:三聯書店,1993.8(2) 《香港影視業百年》,第97頁;(3)《早期香港電影史》,第251-254頁;(4) 黃夏柏:《香港戲院搜記 歳月鈎沉》,第26-36頁,香港:中華書局,201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