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荔園遊樂場 (4)

建宋城救亡

邱德根一直有個心願,就是要興建一個『大觀園』,早年曾在新界掃管笏購入一幅50餘萬呎的土地,準備作此用途。可是政府要在那裡開闢屯門公路,令該計劃告吹。

邱德根本來想退而求其次,將大觀園縮小,放在荔園西南邊原小西湖位置。但後來覺得削足就履,反而不倫不類,於是取消『大觀園』計劃。

但邱德根没有放棄興建園林的計劃,1年之後,他看到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便愛不釋手。於是以此圖為藍本,請設計師將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劃出來,作為一個新園的藍圖,這個新園就稱為『宋城』。


宋城於1979年6月16日開幕,由新界政務司鐘逸傑主持儀式,6月23日正式開放予遊客。

宋城佔地5-6萬平方呎,建築費1,500萬,是宋都汴梁的縮影,旨在表現1,000年前的宋朝首都的生活。

城的入口有一座大城門,城樓上展出古代兵器。城內以小河貫通南北,河中船隻往來穿梭,小河兩岸綠楊垂柳,還有各類古色古香的店舖,如茶寮、酒坊、錢莊、藥店、香店、廟堂等。工作人員按不同身份穿上宋代衣冠,演出古代婚禮、盛裝出巡;街上的市集有小販叫賣,有猴子戲、雜技武藝等民間表演。

城的一端是『大富之家』的庭園大宅,宅中展出邱德根私人珍藏的宋代名畫及古董。宅前後有花園曲徑,石山泉流,以及名貴盆栽。

此外還有專門烹調宋代菜餚的館子『豐樂樓』,其二樓可俯瞰全城景貎;地窖則是蠟像館,內有68個中國帝王及其他古今名人的蠟像,例如秦始王、岳飛、魯迅、孫中山、周恩來等。豐樂樓旁還有歌劇院,上演宋代名劇。

宋城每星期逢一至五招待遊行團,每日3場,由職員扮的『古典美人』帶領參觀,收費分70 (包括宋朝午膳) 50 (包括宋朝小吃) 兩種。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則每日有兩段時間供本港居民入場參觀,費用每人15 (宋朝酒菜另計),每場限1,000[A1] 

返魂無術

邱德根雖然落足本錢興建宋城,可惜這個新的旅遊景點亦無法提升荔園的入場人數,而後來宋城亦漸漸淪為拍攝古裝外景的專用拍攝場地,張學友在這裡拍過廣告、張衛健扮牙擦蘇演『黃飛鴻』、馮寶寶演『武則天』、李連杰和張國榮都在這裡拍過電影[A2] 

全盛時期,荔園的盈利為邱德根提供發展其他生意的本錢,根據邱本人透露:1960年代荔園一年的現金收入,足夠年拍電影11-12套的週轉[A3] 

1970年代,荔園的生意已不如1960年代,但仍然在某些日子重現車水馬龍的盛況。例如19752月的大年初一,邱德根到荔園視察業務,發現正門有10多條人龍,估計有萬多人在等候進場;場內亦人山人海,8大劇場亦擠滿人。

邱德根卻慨嘆旺丁不旺財:『我没有抓住機會,……並無似歐美其他遊樂場一般,巧立項目,增加其他方面的收入[A4] 。』

邱所指的『歐美其他遊樂場』,相信是指戰後興起的主題公園,例如狄士尼樂園,這些公園不單靠門票收入,它們利用其『主題』賺錢,例如賣紀念品,另一方面還將那主題溶入機動遊戲中。

事實上,西方很多傳統的遊樂場由於主題公園的興起,以及電視的普及,已於19501960年代紛紛關門,幸存的也要轉型[A5] 

宋城可算是個主題公園,但宋城除了參觀和吃喝之外,没有遊戲式的娛樂。值得懷疑的是,宋城那個歷史主題在香港又是否受歡迎呢?加上這個宋城以外來遊客為主要服務對象,對吸引本地客作用不大。而且宋城只是荔園一部份,遊樂場本身没有什麼大改革,十年如一日。

一位於1980年代曾在荔園真雪溜冰場做兼職的作家這樣描述當時的荔園:『正式職工有二百餘人,不少是上了年紀的「搏到盡」的阿伯阿婆,有人諧謔荔園是個「養老院」;僱用的散工少則一百餘人,多則三百餘人,大多是學生和「緑印人」,都是利用節假日來掙外快的。荔園生意持續不景,經營日益慘澹,遊人疏疏落落,攤位冷冷清清,溜冰場更是門可羅雀。』[A6] 

1980年的荔園全景。

關門大吉

可是,荔園最終卻不是被競爭對手所淘汱,而是敵不過市區發展。1997年政府決定收回荔園那塊地,荔園才被迫結業。

我不希望遊樂場關門的。可能做著,也會被淘汰,但關閉時不是被淘汰,我可以一直做下去,做到沒生意才再說,再動腦筋。中國人有句說話,窮則變,變則通,只要肯動腦筋便一定會通的[A7] 。』

荔園首先於1993年7月31日關閉動物園,將超過100隻動物送去深圳市野生動物園,一些較老的動物就被人道毀滅。

而遊樂場最後亦於在1997331開放最後一天之後結束營業,平日本已很少到荔園遊玩的市民,這時卻蜂擁而致,令本來門庭冷落的荔園,忽然重現久違了的盛況,最後兩天來向它道別的市民數以萬計。園方印製了14款的閃卡贈與入場遊客作為紀念。

330那天已經有超過25,000人入場,園方將那天的開放時間延長至朝十晚十一。

31日當天情況更熱烈,園方將4個入口全部開放。園內雖然人山人海,但遊人興緻勃勃,秩序井然,各人都在享受著遊樂場的最後一天。而遊樂場員工亦與眾同樂,即使遊人在遊戲中未能勝出,亦派出獎品。

晚飯過後遊人更多,很多父母都是帶著子女到來懷舊一番。荔園原定10時停止售票,11時關門,最後還是要延至午夜,全日共約3萬人入場[A8] 。最後兩天荔園加入場費10%10元,盡最後努力賺一筆。

邱德根對新聞界說,會將荔園遊樂場內歷史最悠久的兩種機動遊戲 摩天輪和噹噹船 捐給香港歷史博物館[A9] ,致於後來有没有捐則不得而知。

遊樂場和宋城同時結束營業,之後該塊地用作興建住宅之用[A10] 荔園這個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遊樂場,為市民服務了50年後終於壽終正寢。

荔園結業時,邱德根將拆下來的旋轉木馬、哈哈鏡、咖啡杯等都包裹好,存放在遠東集團的內地貨倉,希望荔園有日能東山再起。2007年,遠東集團確實向旅遊事務署提交了在大嶼山重建荔園的計劃書,但最終不了了之[A11] 

最近他的兒子宣布今年夏天在中環海旁添馬艦重開荔園兩個多月,還可能找一塊固定的地點再辦荔園,我們拭目以待。

荔園最後一天營業,遊人在正門拍照留念。

1997331午夜,荔園職員在關門前向場外遊人揮手道別。




 [A1]工商日報1979-04-13大公報1979-06-17;《香港概覽》,第95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A2]明報1997-03-31
 [A3]邱德根:《我這一輩子》(上卷),第158頁。
 [A4]同上,第158頁。
 [A5]英文維基百科 “Amusement Park” 條。
 [A6]非林:『別了,荔園』作者1980年移民來港,曾在荔園真雪溜冰場兼職。
 [A7]邱德根在亞洲電視播出的『亨達集團特約:解密百年香港』節目中的談話。
 [A8]見明報及星島日報1997-04-01的報導,另南華早報則指當日有8萬人入場。
 [A9]南華早報1997-04-01
 [A10]現在該地為九華徑荔欣苑華荔邨盈暉臺
 [A11]信報財經新聞2015-05-12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荔園遊樂場 (3)

業務衰落

荔園遊樂場開幕時頗為轟動,最初5 – 6年是其黃金時代,遊人眾多,每日逾萬,園內車水馬龍,生意旺盛。

園主亦不斷改善設施,例如泳池增設燈光設備,讓泳客晚上亦可暢泳;擴建溜冰場,將之改為波浪型,並向英國購入新雪屐。還邀請著名劇團 (例如于素秋劇團) 及粵劇名伶 (例如潘有聲、伊秋水、黃金愛等) 在其劇院演出。

可是,由1957年起,業務逐漸走下坡。韋基舜透露原因是荔園上演脫衣舞,因太明目張膽,被當局『放蛇』冚檔拉人,從此生意大受打擊[A1] 

後來接辦荔園的邱德根則在回憶錄中指出:『娛樂生意在早期的香港,環境複雜,五花八門人物,層出不盡,往往使經營者,窮於應付[A2] 。』

窮於應付的張軍光終於感到心灰意冷,荔園於是又易主。

196171工商日報登出荔園慶祝『十一週年』的照片。一般說法指荔園於1949年開幕,但這張新聞圖片造訴我們,荔園的官方開幕年份是1950年,而如果石鐘山的荔枝園也計算在內的話,則誕生年份應該是1947年,總之不是1949年。

邱德根接手

1961年荔園第二度易主,這次的新主人是另一位上海商人邱德根。邱德根祖籍寧波,出生於上海。戰前在上海電影院工作,獲得了電影業方面的專業知識。

戰後初年邱德根一度經營印刷生意。1947年他成立遠東影業公司,租用滬西長壽路高陞戲院,改名大都會戲院,開始自己經營戲院。

19503月,邱來港電影到上海放映,發覺在港較有可為,於是留港發展邱德根最初在朋友的公司搞幻燈片廣告及買賣影片,後來以月租5,000元租下荃灣戲院播放電影,短短幾年先後在沙田大埔粉嶺等開了10多間戲院,成為新界「戲院大王」,又在荃灣區購入多片土地

1959在鄉村開設小錢莊,名為「遠東錢莊」,接受農民存款,錢莊其後發展成遠東銀行,更建成當年新界最高的遠東銀行大廈

1962年他知道經營荔園的朋友張軍光有意賣盤,他則有興趣進軍遊樂場業,便找張商談,談了一個下午便達成協議[A3] 

夫人裘錦秋反對

想不到邱德根這一決定遭到夫人裘錦秋邀烈反對,她認為邱來港12年,事業略有所成,平日已經很忙,犯不著再找這種複雜生意來做。她指出經營遊樂場天天要面對三教九流人物,做這門生意是自找麻煩。

邱德根卻認為香港不同於上海,没有橫行霸道的流氓地痞,而且『大世界』白相人的時代早已成過去。他又強調時勢已經不同,除了吃飯工作外,市民還需要娛樂,這是一門大有前途的生意,眼前生意雖然較差,但是只要不停改進,業務定會進步。

邱德根不理夫人的反對,一於幹下去[A4] 


1960年代的荔園正門。

估計是1980年代的荔園正門,看來像狄士尼樂園。

邱德根的改革

邱德根入主荔園後即進行改革,首先是改善場地。邱注意到遊人進場時鞋子光亮清潔,離場時卻沾滿泥沙塵土,於是將原始的泥沙地台,部份鋪上鋼筋水泥,部份鋪蓋紅磚,吸收陽光,降低熱度。

邱又將阻路的樹木移走,加濶通道,另一方面在空曠地方加種樹木,普植花草,綠化環境。這樣一改,遊客暴增一倍,新荔園不出三個月,又重現生氣。

第二年 (1963) 改善全園地下去水系統,用鋼筋水泥建築代替木板建築。又增加新機動遊戲及其他娛樂項目。恰巧這年香港天氣特別乾旱,加上邱德根所做的一番更新,令荔園創下300萬人次的入場紀錄。

邱德根解釋,遊樂場是一門看天吃飯的生意,所謂『括風一半,落雨全無』,即是說:如括大風,遊人少一半,如遇雨天,則差不多没有人入場。所以1963年雨水特別少,便造就了荔園的入場紀錄。

不過,300萬入場人次對荔園來說不單是空前,很可惜亦是絶後,自此之後入場人數逐年遞減[A5] 





邱德根曾透露,荔園的「擲香口膠」攤位最賺錢,高峰期每天進賬數萬元。

荔園的其中一個重要賣點是它的劇院,劇院需另外買票進場,裏面的表演有粵劇、流行曲、雜技、魔術等,早期的艷舞表演亦在那裡舉行。香港1980-1990年代多位頂尖歌影界藝人年青時都曾在那裡登台,包括陳寶珠、蕭芳芳、鄭少秋、鍾叮噹鍾玲玲姐妹、成龍洪金寶七小福、呂珊、張圓圓(張德蘭)等,梅艷芳更是4歲起就和姊姊梅愛芳在荔園當駐場小藝人。

據網友西環兄指出,荔園的劇場區在建真雪溜冰場及宋城時被拆掉,這個藝人少林寺從此消失。

那個真雪溜冰場於19721月揭幕,由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羅理基爵士主持開幕禮,這是香港第一個真雪溜冰場,亦是邱德根為維持荔園競爭力的策略之一。

海洋公園構成威脅

戰後初年,雖有港島的月園遊樂場和銅鑼灣的東區遊樂場,但後二者位於港島,雙方市場不同,没有直接競爭。1965年新蒲崗啟德遊樂場開幕,才開始影響荔園的生意。然而對荔園的最大的威脅,是來自1977年誕生的海洋公園。

二次大戰後主題公園在西方興起,1955年開幕的狄士尼樂園風靡了美國甚至全世界,這個潮流20多年後才來到香港。

海洋公園設施新穎,有海洋館、海濤館,還有架空纜車,後來還加上各種機動遊戲,寓教育於娛樂,而且是全港獨此一家,肯定比荔園更加吸引。

雖然海洋公園遠在港島,但此時香港交通跟戰後初年的情況已不可同日而語,1972年海底隨道通車,維港兩岸的距離大為拉近,及後過海的地鐵路段於1980年通車,更令海洋公園對荔園的威脅大增。

邱德根當然看到這趨勢,於是決定興建『宋城』,以挽回頹勢。








 [A1]韋基舜:《吾土吾情III》,第13頁,香港:成報出版社,2006.7


 [A2]邱德根:《我這一輩子》(上卷),第74頁,香港:大世界出版公司,1995.8


 [A3]同上。


 [A4]同上。


 [A5]同上,第75-76頁。

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荔園遊樂場 (2)

荔園動物園

荔園裡面大部份遊戲設施其他遊樂場都有,例如摩天輪、過山車等,北角月園都有,還比荔園更早引入,其他如夜總會、劇場等亦非荔園獨有,唯獨荔園於1952年增添的動物園,則是其他遊樂場所無。

1952年下半年,荔園從越南運來一小批野生動物,包括斑豹等猛獸,放在籠裡,由一位法國人打理,據說這位法國人能徒手捕捉老虎[A1] 。荔園動物園 (又稱『萬牲園』) 最初只是試辦形式,後來覺得成功,決定繼續辦下去,而且還引進更多動物。

荔園第一批動物中的兩隻斑豹。

動物園這事物古已有之,最初只是貴族的玩意,後來貴族没落,才讓一般百姓亦能享用。以前的動物園都只將動物放在鐵籠中,稱為『籠養式動物園』,直至1907年,德國漢堡才出現世界上第一座開放式動物園,動物不住在籠裡,而是養在一個由壕溝環繞的地方,設計盡量模仿動物在野外的棲息地。

可是開放式動物園需要的土地和資源投入,要比籠養式動物園大得多,荔園只能負擔後者。

荔園那時的動物園更是十分原始,鐵籠的設計只為滿足一般人的好奇心,根本不管動物的健康,只考慮怎樣讓參觀者看得更近、更清楚一些,籠子裏除了鐵欄杆,沒有什麼設施,動物連藏身之處都沒有。

筆者記得小時在荔園動物園見到的動物不僅没精打采,而且似乎有點神經質,不是在籠裡來回踱步,就是將身體左右搖擺。不過在那時仍然覺得很新奇。

工商日報1959115的荔園廣告,可見動物園是它的最大賣點。


大象天奴

荔園動物園的動物,最知名的要數大象『天奴』 (Tino),被譽為『鎮園之寶』。

天奴是一隻雄性亞洲象,亦為本港唯一長期飼養的大象。天奴來自緬甸,於1958年隨同沈常福馬戲團香港表演,因馬戲團虧本破產,表演完畢後馬戲團負責人一走了之,天奴及其他表演動物就留了下來,後來得到荔園動物園收養,成為該園永久住客[A2] 

來港之初,天奴只是隻4歲的小象,後來逐漸長大,卻被放在一個只得400平方呎的地方,隔着水坑向遊客討食,腳邊的糞尿久久無人清洗。如有遊人買香蕉餵它,天奴就會跪地點頭[A3] 

天奴每日兩餐,每餐吃約200斤的食物,包括草、生果、飯等,每日膳食費大約100元。據說全盛時期,賣生果給遊人餵天奴的小販,每月可賺2,000 – 3,000[A4] 

198923,天奴染上急性肺炎,園方決定將它人道毀滅,屍體運到將軍澳垃圾堆填區埋葬。

有說法指作出人道毀滅的決定是因為天奴年紀已屆天年,但事實上一般亞洲象的壽命可達70[A5] ,而天奴那時只不過是35歲。其實動物權益組織曾多次向荔園投訴天奴受到不仁道的對待,亦指天奴之死乃係疏忽照顧所致[A6] 









大象天奴,可以看到它的居所衛生情況甚差。











其他動物

動物園還陸續引進更多動物:

老虎 – 1954年買入一隻,綽號『虎王』,可惜在1974年因跑出籠外被殺 (詳見下文);後來買了隻印度虎代替,至1990年代初病逝;

袋鼠 – 1959年引入一對,雌袋鼠1960年懷孕,卻因颱風襲港而死亡,動物園於1961年重新引入雌袋鼠;

熊狸當年錯譯為「熊貓」,是一隻灰黑色的靈貓科動物,而且已經失明;

黑豹 園內有兩隻,其中一隻叫「亞威」,19766月來港,19933月病逝;

揚子鱷叫「亞細」,1952來港;

獅子 有兩雙,叫「力奇」和「美美」,19751月來港;

美洲獅 1981年從日本引入一對,雌獅名「咪咪」;

長頸鹿 – 1992年來港,身價30多萬元,與大象天奴為鄰;

雙峰駱駝 – 1980年代尾來港;

棕熊 – 1980年代來港;

此外還有箭豬、猴子、山羊梅花鹿水鳥禿鷲孔雀等。

人手劃的荔園動物園地圖。


走虎驚魂

1974126,動物園那隻綽號『老虎王』的老虎忽然跑到籠外,令園方手忙腳亂,亦為它自己帶來災難。

原來之前一晚,飼養員餵飼老虎後,忙記關好籠閘,第二天一早便發覺『虎王』跑了出籠外,園方大為緊張,立刻通知農林處及警方。數分鐘後,高級獸醫官及大批九龍總部軍裝警員趕到,將荔園團團圍著,把守所有通道,以防老虎跑到外面。

幸好『虎王』被困在籠裡達廿年,已經變得很馴,没有張牙舞爪,見到園內到處遊人反而害怕,只在動物園的小範圍內轉來轉去,連遊樂場範園都没有踏入一步。

動物園人員盡量想將它引回籠中,但多次去到籠口它卻不肯入。這樣擾攘了兩個多小時,獸醫官最後決定用麻醉槍,可是用藥過重,老虎中麻醉槍後10分鐘即失去知覺,而且從此不再醒來。

這次走虎事件幸好没造成人命傷亡。而這宗轟動全港的新聞在此後一星期為荔園增加了不少營業額。

『虎王』死後,園方買了隻印度虎代替,該虎至1990年代初病逝。

因逃出籠外而被殺的『虎王』。





 [A1]工商日報1952-11-02
 [A2]維基百科『大象天奴』條;另根據亞洲電視『亨達集團特約:解密百年香港』第32Part 1 『舊荔園到迪士尼』中的邱德根訪問內容。
 [A3]英文維基百科“Tino (Elephant)”條。陳雲:『荔園』。
 [A4]維基百科『大象天奴』條。
 [A5]“The Animal Files.com”
 [A6]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