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大新百貨公司與蔡氏家族 (一)

香港早年的『四大百貨公司』,指的是先施、永安、大新、中華。他們是一群澳洲華僑回國後所創辦,這班華僑均為中山人,而且都是虔誠的基督徒。

『四大公司』之中,永安和先施已有很多人介紹過,筆者想在這裡談談較少人提及的大新公司。

新金山吸引華工

1842年鴉片戰爭導致的五口通商,使大量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失業。其中不少為了生計而出國到南洋尋找工作,有些去到澳洲,他們通常在礦場或種植場工作。

1851年,澳洲新南威爾士省發現了金礦,半年後維多利亞省發現更多。消息傳出,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擁而至這個『新金山』 (舊金山是3年前已發現金礦的美國加州三藩市),單在1852年便有37萬人從世界各地來到澳洲掘金[A1] ,而這段尋金熱期間來到澳洲的華人據說有4萬人左右。

華南沿岸其中輸出勞工最多的地方除了廣東四邑 (新會、台山、開平、恩平) 外,還有孫中山先山故鄉香山縣 (1925年改稱『中山縣』),那裡有些村落有多達三分之一人出洋謀生[A2] 


1860年在昆士蘭淘金的華人。

壟斷香蕉市場

及至19世紀末,澳洲金礦日漸枯竭,淘金熱潮退卻,採金區的華工唯有另謀出路。他們有的人仍然留在當地,從事各種手工業;有的人則去到澳洲北部的昆士蘭省,從事蔬菜、果園等種植業。

他們種植的最重要的農作物是香蕉,香蕉生長於熱帶及亞熱帶地方,在澳洲則適宜在昆士蘭及新南威爾士省種植。其中昆士蘭省的康因茲 (Cairns,即今天作為前往澳洲大堡礁的遊客的落腳點那個小城) 附近的種植場,便是當年最大的香蕉出產地。

根據中央電視台製作、題為『百貨傳奇:從澳大利亞到香港』的一輯『華人世界』系列的介紹,當年澳洲本土出產的香蕉,比中國人種出來的『象牙大蕉』要大得多,而中國的象牙蕉則比澳洲香蕉好吃,可賣得較高的價錢。通過一個偶然的機會,澳洲華人香蕉農從家鄉寄來了象牙蕉的種子,想不到昆士蘭的土壤原來很適合這種蕉的生長,收成甚豐云云。

根據筆者查的其他資料,跟央視的說法有所出入。

香蕉原本於19世紀初年已在澳洲開始種植,種的品種是大蕉 (Gros Michel)。至19世紀中葉,澳洲香蕉被『巴拿馬病[A3] 』所侵害,蕉農損失嚴重,之後便從菲濟群島輸入能抵抗巴拿馬病的香芽蕉 (Dwarf Cavendish banana,又稱『華蕉』)



當年澳洲的香蕉種植場內,華工正將香蕉擔到火車站運

華工用小艇將香蕉運走。

生長香芽蕉的蕉樹較矮 (“dwarf”是指樹身而非香蕉的大小),只有6-8呎高,蕉身較修長,呈方形,味較香甜[A4] 。原產地的確是中國,但當年並非因澳洲華人蕉農靈機一觸由中國直接輸入澳洲,而是最初先傳到加那利群島 (Canary Islands),再經英國傳到菲濟。從菲濟引入澳洲後,從此便取代了大蕉,在澳洲普遍種植[A5] 

無論如何,華人蕉農實十分成功他們豐富的收成必須尋找出路,1880年代開始,他們將香蕉運到南方省份銷售,以雪梨為推銷的首要目標。

這個時候,另一批香山華僑在雪梨唐人街開辦了一些經營香蕉批發的果欄,這些果欄集中在農產品市場希孖結 (Haymarket) 其中規模較大的要數郭樂於1897年在欽布爐街 (Campbell Street) 24號的『永安果欄』,以及馬應彪和蔡興等人於1892年在同一條街20-23號創辦的『永生果欄』[A6] 其中蔡興那家族便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角。


蔡氏家族

蔡興字祥泰,別字英輝,號禮和,1869年生於香山縣恭常都上柵村(今珠海市香洲區金鼎鎮外沙村)。父親名蔡潤之,家中有5兄弟,他是長子,二弟似乎早殁,三弟蔡昌,字均泰,四弟恒泰,五弟穎泰。

蔡興曾在上海英華書院讀書,20歲奉父命隨舅父到澳洲謀生[A7] 。稍後與馬應彪等合股在雪尼開設永生果欄,逐漸積聚了財富。

1891年蔡興回鄉探親,回澳洲時將年僅16 (18751025出生[A8] ) 的二弟蔡昌帶到澳洲,蔡昌讀過3年私塾,蔡興讓他在水果店內做幫工,並協助蔡興在雪梨近郊開闢園地種植水果與蔬菜,以供應市內的水果店。

蔡昌在工餘時間到處考察,留心商機。他發現,雪梨附近的金礦有許多礦工由於工作時間長,沒空到城裏買菜。他便把供應果店剩下的果菜運往淘金礦區出售,換回礦工淘得的金子。很快,蔡昌積累了第一桶金,不久,自己便在雪梨城內開設了一間小商店,經營百貨水果生意[A9] 

他們這些店舖生意非常好,很多新南威爾士省的果商都來購買水果、香蕉回去賣。

後來『永安』和『永生』與一間果欄『永泰』(馬應彪亦為大股東) 合作,在菲濟開設『生安泰』果欄。他們這些果欄專門經營香蕉買賣,壟斷了雪梨的香蕉市場。據統計,他們一年的生意額達40,000英鎊,這個數目足以買下一條街 (當年一英鎊相當於現在的15,000英鎊)

蔡昌

蔡興

澳洲排斥 回國發展

當年華人大量湧入以白人為主的澳洲,難免受到當地白人的歧視。昆士蘭省便成立了一個昆士蘭反華聯盟 (Anti-Chinese League of Queensland),該聯盟指華人佔據了無數金礦和大遍農田,大量種植香蕉、甘蔗、菠蘿,每週都有蒸汽船將收成後的香蕉運往南部默墨爾本、雪梨雪等地。有些小鎮的經濟完全被華人所控制,他們不但壟斷了生果零售和批發,其他行業如造鞋、鐘錶業也為華人所控制,甚至連鐵匠木匠也是華人。當地報章稱之為『華人問題』 (The Chinese Question)[A10] 南部城市也有反華的集會[A11] 

當地政府為對付華人對香蕉業的壟斷,便制定了限制華人種植香蕉的政策。雖然郭樂想出辦法,在澳洲附近的斐濟群島買地來種植香蕉,然後再進口澳洲,但後來澳洲政府索性連香蕉進口也設限制。

蔡昌和馬應彪、郭樂等覺得在澳洲無法立足,因為他們沒有居留權,而且華人在那裏做生意沒有保障,又不能買物業,賺這麼多錢也没有什麼出路,所以他們想到,不如回國發展,落葉歸根。


1880年代一份名Figaro的澳洲雜誌封面,可看到醜化華人
的漫畫,並稱華人為『瘟疫』
- “The Chinese Plague”




 [A1]“The Australian Gold Rush”,澳洲政府網頁。
 [A2]『歷史影像中的華裔澳人』網頁,2011-06-11查閱。
 [A3]巴拿馬病(Panama Disease)又稱『香蕉黃葉病』,為危害香蕉產業之重要病害,見台灣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助理教授張碧芳論文:《鐮胞菌的分子檢測技術 以香蕉黃葉病菌為例》。
 [A4]“The Sourabaya Banana”,載1890-10-21在新南威爾士Grafton市出版的Clarence and Richmond Examiner
 [A5]“The Origin of the ‘Cavendish’ Banana”,載於布里斯本出版的《昆士蘭人》報 (Queenslander)1889-02-09;另見英文維基百科Cavendish Banana”條。
 [A6]永生果欄另有分店在果街市Steammill St及沙昔街Sussex St)。見楊永安:《長夜星稀 澳大利亞華人史1860-1940》,第272頁,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3
 [A7]『蔡()母盧孺人墓誌銘』,刻於其於香港薄扶林墳場的墓碑上。
 [A8]很多網站都指蔡昌出生於1877112,本文是根據蔡昌在薄扶林華人基督都墳場的墓碑上刻上的出生日期。
 [A9]『百貨鉅子蔡昌、蔡興』,載《越秀商業名人》。
 [A10]維多利亞省出版的Mercury and Weekly Courier1887-12-09
 [A11]昆士蘭省出版的The Brisbane Courier1887-07-25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糖薑大王』余達之

(註:這篇文章與之前多篇在這裡貼出的文章一樣,在數年前曾在雅虎blog貼出,之後雅虎取消blog務服,現筆者重新貼出,有些是原文重貼,這篇則略有增補。)

1951年的余達之
在九龍塘居住或每天到那裡上班上學的朋友,相信都熟悉該區那條主要道路『達之路』,沿路有城市大學、又一城、又一居、生產力促進局等港人熟識的屋苑、學校、商場及公共機構,但想信很少人知道那條路為甚麼叫『達之路』,這名字原來來自策劃該區早年發展的人物余達之。

余達之原籍廣東惠陽,在香港出生,皇仁書院畢業。

余達之23歲離鄉別井,跑到馬來亞吉隆坡做生意。28歲創辦「便種憫洋行」。後因哮喘病回上海療養一年多。

1928余達之返港,加入江利洋行[A1] 任董事長。

進軍糖薑業

1937年,余達之與朋友合作接辦及改組馳譽世界百年的「濟隆糖薑廠」,他本人並出任糖薑廠司理,開始在業界闖出名堂。                                                                                                   
濟隆號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糖薑廠,於1846年已經成立,曾製朱古力糖薑,以及美國透明起沙薑片等產品,為糖薑業大放異彩[A2] 
                                                                                                            













原來在19世紀及20上半葉,中曾大量出糖薑,市場以歐美為,澳洲、印度和東南亞亦不少。

最初是洋人回歐以糖薑作為從東方帶回去的手,後來逐漸受到歐洲市場歡迎,1837年登基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就特別喜愛這種小吃[A3] 。美國則由賣豬仔到那裡築鐵路、掘金的華人引進。東南亞華僑則視之為思鄉恩物。

糖薑是以糖漿浸泡子薑,晾乾後再灑上白色糖霜。根據『百度百科』:『其味辛辣、甘甜。健康者食之開胃生津,胃痛胃寒者食之止痛祛寒暖胃。有疏絡通經,活血化瘀之效。』

香港開埠後,1846年第一間糖薑廠濟隆號在香港開業後,多間糖薑廠陸逐出現;1850年梁海初創辦的萬隆號為另一間知名的字號,位於德輔道西13。就這樣香港續漸取代廣州成為糖薑主要加工及出口港,每年輸出達數百萬元[A4] 

可是,糖薑業的蓬勃引來更多企業家加入,紛紛設廠,由於競爭日趨激烈,有些廠家為減低成本,爭奪市場,竟然殺雞取卵 (中國人甚好此道),滲入次貨,粗制濫造,結果引至外商要求賠償,許多廠商因而倒閉。







  



(上圖:糖薑製造過程,工人將糖薑製成品裝入容器,再放入木桶,出口至歐美各國)

改革糖薑業

余達之於1937年接辦濟隆糖薑廠時,糖薑業正陷於這樣的低潮。他知道這個行業雖要重大改革,於是提出聯合推銷的辦法,與另一富商伍耀廷共同發起聯合香港11家糖薑廠,組成『香港糖薑貿易有限公司』,由余達之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獲業界授權負責統一購銷,規定品質,劃一貨價,用集團力量向外推銷。

這改革果然令糖薑業不但恢復生機,更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一兩年達到顛峰,1939年香港出口649萬磅,以英國 (年銷3萬桶) 和荷蘭入口最多,其次為美國、澳洲、南洋、印度、華北、華中等地。1938年創辦的工展會即以糖薑生產商的攤位為最大。

香港的糖薑廠集中在大角咀,還有部份在旺角和油麻地廣東道一帶。這些工廠在日治時期遭到破壞,存貨被劫掠,余達之和下屬因不肯替日人生產而逃離香港[A5] 。戰後余達之的濟隆號與其餘10間糖薑廠率先復產。

可是,戰後世界經濟蕭條,各大市場紛紛壓價,訂單數量大減。余達之3次親率廠商參加英國工展會,推銷香港糖薑及其他產品;後來訂單數量雖然在余達之的努力爭取下逐步回升,但糖薑制造業仍逐漸成為夕陽工業。

余達之以濟隆糖薑廠總經理身份,在第六屆中國貨品展上主持糖薑小姐的抽獎活動。

建又一村

余達之除在糖薑業的成就外,還有其他貢獻,例如他擔任港府工商貿易顧問委員會和一些其他公共機構的委員。但比較廣為人知的是他開發又一村。

1920年代香港政府開發九龍,推出城市規劃方案,批出九龍塘花園城市,試行將該區發展為低密度住宅區,是香港開埠首次以城市規劃為原則的開發計劃九龍塘西面的又一村一帶則未有任何發展,只是荒地一塊。

因為九龍塘是洋人聚居的地方,余達之認為,華人亦應有一個自己的高尚住宅區。1947年,余達之帶領其他廠商到英國參加工展會,會後獲瑪麗皇太后召見,皇太后問他有什麼計劃英國可以幫忙,余便提出了他那建屋計劃。回港後六個月,向港督葛亮洪正式提出計劃[A6] ,建議由他出資又一村興建平房,建成花園別墅區,模式以九龍塘花園城市為藍本。

計劃是在界限街球場與火車路之間的花墟一個叫『牯仔山』的地方,開闢一塊40畝的地皮,興建兩層房屋200間,每所房屋佔地5,000呎,有不同設計款式讓買主選擇;但大致上都有5個房間和一個花園,樓下有客廳、飯廳、廚房及工人房,樓上則有3間睡房及一浴室。

余達之指出:這些房屋並非豪宅,而是舒適實用的家居。他強調推出這建屋計劃並非為謀利,而是為幫助解決當時的屋荒;所有發起人和監督工程人士均為義務性質[A7] 

余達之這計劃於1948年中獲政府批准,並批出該地的20年租約,租金是11平方呎。由於租金是象徵式,因此對其買賣、按掲、出租等都有管制,類似今天的居者有其屋計劃。政府並要求又一村建屋計劃在批准後3年內完成[A8] 

建屋計劃獲政府批准後,即開始接受申請。當時的買家大都是在本港居住多年的商人及廠家 (多為中華廠商聯合會及九龍總商會成員),他們需要先付7,500元的首期,作為購地及打地基用,以後再分期付款,總樓價為45,000 – 50,000元之間。

興建工程於1950年由承建商中聯公司承辦。地盤平整工程分兩期進行,需要削平4座山,期間還要清拆一舊火葬場,另外為政府在鑽石山建一新火葬場作為補償。平整工程完成後,這地段離水平線有6080呎高,能俯瞰九龍及香港島。

為使這個新社區有充足的設施,余達之同時亦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會所及學校。

計劃開展後,成立又一村建設有限公司以主其事,由余達之親任主席,董事包括岑載華 (中華廠商聯合會理事長)、謝伯昌 (九龍總商會理事長)、周湛光 (九江商會會董、紡織界商人)、陳友耀 (華商總會副會長、布匹業商人) 等人。所有業主均成為新公司股東,而房屋分配由抽簽決定[A9] 

該住宅區命名為又一村的原因,即是希望該區的名氣與九龍塘齊名。由於余達之生前喜愛花卉,故在區內的道路,大多都以花卉名稱去命名,諸如海棠路、石竹路 地錦路高槐路等。

另由於余達之對倡建又一村貢獻良多,故後來以余達之的名字命名區內的主要道路達之路,該路貫通又一村花園住宅區,南接大坑東道,北接歌和老街。

今天的達之路。


做不成立法局議員

余達之除自己的生意外,還兼任裕興洋行、全中洋行、先施有限公司董事或經理。他還參與不少公共事務,曾擔任東華三院總理、香港大學校董、香港童子軍總會會長等。

他在商界亦貢獻不少,他是九龍總商會副理事長,並且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身份領導華資廠商,除赴英參加工業會外,還赴歐美和東南亞各地考察工商業,為香港華資廠商打開海外市場銷路。

據說1956年港督葛量洪有意委任余達之為立法局議員,以爭取越來越重要的工業界的支持。余達之出色的公共服務紀錄,在本地廣東人社區內有很大的影響力,而且對英國捐獻亦甚慷慨。

可是,他的糖薑工業已經是夕陽工業,在經濟上的地位顯然不及新來港的紡織業大亨,結果那個立法局席位就給了一位上海工業家。

不過,他於同年出任市政局議員,並且獲委為太平紳士,還獲頒OBE勳銜。

余達之於1969515逝世,517在九龍殯儀館出殯,各界人士到場致祭者千餘人。港九18個社團於68下午3時在九龍舉辦追悼會,由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莊重文主持[A10] 

(全文完)




 [A1]根據大公報1955-01-04一篇介紹余達之的報導,途達之1928年回港後即加入江利洋行。但根據公司註冊紀錄,江利洋行 (H. Connell & Company) 成立於1932年7月20日。該公司已於1995年9月20日取消註冊。另在一個叫Historic Hong Kong Firms的網頁找到M.J. Connel及Connell Brothers Co. Ltd.兩間公司,均稱為公利洋行。
 [A2]夏暉:『本港糖薑業概況』,星島日報1947-07-29
 [A3]余達之曾說,英國人之所以那麼喜歡吃糖薑,是因為英國大霧,而糖薑則有助於辟治濕氣。後來伊利沙伯二世女皇登基時,香港的賀禮中亦有糖薑。
 [A4]夏暉:『本港糖薑業概況』,星島日報1947-07-29
 [A5]大公報1948-06-01
 [A6]『又一村的起源及發展歷程』,《又一村花園俱樂部銀禧紀念特刊》,第10頁。香港:又一村花園俱樂部,2014
 [A7]工商日報1948-07-05
 [A8]大公報1950-03-12
 [A9]華僑日報 1950-07-16
 [A10]大公報1969-05-161969-05-18196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