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新世界戲院 (三)

新世界戲院開幕

話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經濟受到重創,無暇東顧,香港經濟得以乘勢發展。此外內地與新加坡的華資銀行進入香港開設分支機構,衝破外資銀行獨攬金融市場的局面,讓華人資本崛起,在香港佔據重要地位,並進入各個經濟領域,而電影業亦因而得益[A1] 

而黎家三兄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合作辦米往日本,幾年間賺了幾十萬元,於是北海和民偉兩兄弟便專心發展電影工作;而他們賺的這筆錢,可能是後來創辦新世界戲院的資金來源。

黎氏兄弟成功爭取政府撥出中環一塊地皮 (2323號地段),作為興建新戲院之用。該地位於德輔道中與士林街交界,大新公司與先施公司之間,海港處 (Harbour Department,海事處前身) 的後面,原為隸屬船政署的出入口管理處(Imports and Exports Office,香港海關的前身[A2] )的所在。

黎家四兄弟 (還有一位弟弟黎東海) 集股5萬元,黎海山為大股東,佔4萬元股份[A3] 新戲院命名『新世界戲院』,英文是The World Theatre (有些電影史著作將其英文名誤為New World Theatre)

黎氏兄弟獲得批地後,立刻展開興建工程,經過3個月的趕工,新戲院於1921714 (星期四) 正式開幕[A4] 

新世界戲院的建築模仿倫敦百麗殿 (London Palladium, 1910年開幕) 的設計,面積5,484平方尺,全院900座位,包括300個樓座及600個樓下座位,比當時全港最大的域多利戲院 (位於德輔道中與砵典乍街交界,不久後拆缷) 650個座位要多得多,頓時取而代之成為全港最大的戲院。(後來本港電影業全盛時期時戲院動輒有1,000多個座位。)

新戲院每天有4場電影播放:兩點半、515分、715分及915分,開幕當天上映笑片“Bonds of Love”不收門券。報載首映日當天場面十分熱鬧,915分那場更爆滿,戲院方面安排無法入場的人士於之後的星期一免費觀看915分那場。

戲院有個26呎濶、12呎深的小舞台,可作小型歌舞劇及其他表演之用;還有安置樂隊的地方,在播放電影時可利用現場音樂烘托氣氛。

當時還未有冷氣設備,像戲院這麼多人聚集的室內地方,最重要是如何在香港夏天炎熱的日子裡保持涼快,為此,新戲院的天花開了7個很大的通風口,配以7把在美國流行的新型電動大風扇,而全場大小風扇一共63台。而戲院內的燈光及防火設備亦是當時最先進[A5] 

雖然戲院屬於黎氏三兄弟,但戲院的宣傳特別強調管理層是歐洲人,總經理是一位名為J J Blake西人,相信那時民眾 (尤其是外僑) 對於華人管理這種西洋玩意没有太大信心,另一方面是華人缺乏這方面的人才。

那時的放映機和影片都是租自外商,1915年法國百代公司 (Société Pathé Frères) 便在香港設立分公司,專門租售影片和放映機。

新世界則自派代表直接在三藩市、洛杉機、倫敦等地直接向歐美電影公司購買最新電影的播映權,完全繞過了香港的中間人。

除了電影外,新世界亦播放紀錄片,例如1921826起一連多天放映世界重量級拳王爭霸戰,由拳王鄧普西 (Jack Dempsey) 迎戰挑戰者Carpentier,雖然那個年代還未有現場直播,但觀眾看到錄映的比賽過程仍然感到十分興奮,戲院全場滿座。

又例如192311月,新世界戲院上映曹錕就任北洋政府總統的紀錄片。

早年的倫敦百麗殿,是新世界戲院的建築模仿對象
  
在永安公司旁邊的新世界戲院 (右)。



解畫員

由於早年的電影都没有聲音,於是需要有專人在旁講解。前文已提到比照戲院於1916年率先僱用『解畫員』,向觀眾講解影片內容,以及演員的對白。新世界戲院後來亦聘有這種解畫員,他們通常是原本從事相聲或說書的民間藝人。

魯金在『銀幕街與香港影業發展』[A6] 一文中這樣形容講解員的工作:他在解畫台上,配備很多效果道具,例如雞毛掃、鐵絲、木棍、鐵枝等。『如銀幕上出現打架的劇情時,解畫員就會用拳頭打在自己的手掌上,發出聲音,一面解說「呢一招穿心拳好犀利」,遇到劍擊打鬥時,就用鐵枝搞擊鎖鏈,發出劍擊的聲音」。』

但戲院每天4場放映,並非每場都有解畫員,根據新世界戲院1929123的一則廣告,當天放映經典巨片『賓墟』,只有兩點半和六點半兩場有解畫員 (interpreter),而九點20分一場則有樂隊伴奏。

新世界戲院廣告註明有解畫員服務。

這些解畫員文化水平有限,映畫社提供的文稿亦不夠詳細,很多時要自由發揮,以致時常出現旁白跟畫面不符的笑話;但亦有些演出精采的解畫員大受歡迎。

1933年,香港第一部有聲電影《傻子洞房》面世後,香港電影進入聲音的時代,這種「解畫」員就被淘汰。

首家華資製片公司

開辦新世界戲院的翌年 (1922),黎氏兄弟即以社會集資方式,在社會上招股,集資十餘萬元,籌辦香港第一家華資電影公司,取名『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由黎海山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黎民偉任副總經理。

民新位於北角天后廟前一座叫『迎龍樓』的三層洋樓內 (後來這地方因而命名為『銀幕街』),正式成立日期為1923714

新世界戲院與民新屬於同一集團,便成為民新製作的電影的上映窗戶。可是,由於民新在香港尋找片場用地時未得到港英政府的配合,唯有到廣州拍攝。

1924年民新就在廣州西關拍攝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長篇故事片『胭脂』 (取材自《聊齋》),歷時三個月,拍成後於1925223日在新世界上映,首週便錄得盈利港幣6,000多元。

但由於每天在廣州拍攝的菲林,要運回香港沖灑及剪接,令成本大增;而且上映時又没有與其他影院聯映,因而影響了民新的財政狀況。

黎家停辦新世界

由於黎民偉理財不善,民新此後没有資金再拍第二部電影,而新世界戲院亦連年出現巨額虧損,欠下中外片商大筆債項。

更致命的打擊是,1925年發生省港大罷工,很多電影業界人士遷到廣州去,令本港影業大受打擊,戲院生意一落千丈。

另一方面,黎氏兄弟之間發生齟齬,黎民偉在創辦民新公司之時,已因為公司所在地的業權問題與大哥海山不和[A7] ,而後來亦在民新的經營方針方面與四哥北海出現分歧,192554日民新解散,1926年黎民偉離開香港,北上到上海另尋發展。

經營虧蝕,電影業不景,加上內部不和,黎家停辦新世界戲院。




 [A1]周承人、李以莊:《早期香港電影史 – 1897-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
 [A2]根據維基百科,出入口管理處成立於1887年,初期主要負責整理出入口統計數據和監管進出口的鴉片的工作,於1909年頒佈《酒精飲品條例》後成立緝私隊(Preventive Service),負責向酒精飲品煙草徵稅,其後新增加汽油柴油化妝品及藥用酒精等。
 [A3]華字日報1927-08-03
 [A4]China Mail 1921-07-15.
 [A5]China Mail 1921-06-06.
 [A6]《香港東區街道故事》,頁226-254
 [A7]該地原屬黎海山,但他不願背負風險,堅持要將該地業權轉讓與黎民偉,而且開價甚高,民偉被迫以自己一商舖作扺押,以高息借錢向大哥買下該地皮,民偉後來自稱那時『因家庭事憤怒心亂』。見《黎民偉評傳》第57-58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