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荔園遊樂場 (1)

荔園遊樂場在1990年代結束營業之前,相信很多香港人都曾經入內遊玩,什麼『碰碰車』、咖啡杯』等,都已成為大家的集體育回憶的一部份。

比較熟識香港掌故的朋友該都知道,荔園於1949年創立,其創辦人是誰則已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一位在教育界和體育界都知名的虔誠天主徒,名字是石鐘山。

石鐘山辦『荔枝園』

石鐘山 1901 出生於一個天主教家庭,家中有7兄弟姊妹,排行第5他雖然9歲喪父,但憑其聰明才智,於19 (1920) 即成為聖心英文書院校長[A1] 

他對香港天主教會貢獻良多,於1952124宗庇護12世特賜『阿爾斯德略』勛章195318在聖德勒撤教堂由英奇主教表教宗頒授,石鐘山為香港天主教徒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石鐘山家境富裕,戰後初年即曾開辦一間酒店,但開張不久即放棄經營,據他自己說是『以免藏污納垢,而碍遊客之名譽』。除酒店業外,他又進軍地產業,在荔枝角山麓興建新式大廈數十楝,名為『鐘山台』。

根據香港掌故專家魯金,以及香港通識教育會副主席爾東,荔枝角的原名客家話孺地腳即是兒子沙灘上的腳印的意思,後來化為荔枝角』,因為該處本來是一個圓形的,有如一顆荔枝突出海[A2] 

另浸會大學教授吳昊則認為,『荔枝角』的命名,是因為很久以前那裡曾遍植荔枝樹[A3] 。誰對誰錯?有待歷史學者考證。

戰後初年的荔枝角已經是一個有大量工廠和造船廠的工業區。早於1928年,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已於荔枝角海邊興建多座美孚儲油庫。自1930年代起,荔枝角至長沙灣一帶的新填地段,已發展為一個大角咀以外的工業區,五金、搪瓷、成品等工廠林立。戰後大量紡織及製衣工廠在此開設,而在工業區對開的海傍地段,則興建了多座船廠,成為當時香港的主要造船及修船中心之一[A4] 

除了鐘山台之外,1947年石鐘山在後來的鐘山台前面、荔枝角灣畔興建全港最大的遊樂場,命名為『荔枝園』(吳昊指因為那裡本為荔枝園),佔地萬餘平方呎,於1947622首次開放,建築費超過100萬元。

荔枝園著重遊泳設施

荔枝園的重點設施是游泳池,有4個之多,池水來自附近山上溪流,亦從海中吸取,以喉管引入園內,經兩重沙濾消毒才使用。

泳池旁設有多種遊戲,其中『射飛機』最受歡迎。泳池之外還有個可以扒艇的水池,這水池據說模仿美國康尼遊樂場。另外還有一個『兒童世界』,內有多種美國新式玩具。適合成人的機動遊戲則欠奉。飲食方面則由牛奶公司以及4間中菜酒家合作在園內提供飲食,後來似乎只剩下牛奶公司在園中維持一間西菜冰室。

1949年園方還加添了一個『露天冰場』,即是滾軸溜冰場。

交通方面,有兩條巴士線分別由尖沙咀碼頭及佐頓道碼頭開出,直達遊樂場門口。荔枝園每天開放時間由早上8時至午夜,入場費成人5角,小童3[A5] 因為荔枝園的主要設施是游泳池,所以進入冬季便要關門暫停營業。

這個荔枝園與後來的荔園遊樂場的重點不同,著重的是體育運動方面的設施。石鐘山向新聞界表示,他深知智育與體育的關係,興建荔枝園的宗旨,是『為扶植教育而為社會謀幸福』[A6] 

石鐘山又透露,正在園內興建數百間平價住宅,以舒緩解那時香港的屋荒問題,看來荔枝園亦是一個地產項目。

張軍光蔣伯英入主荔園

1950年遊樂場易主,新主人是幾位外省人士,包括織造業富商張軍光、著名制片人蔣伯英,還有一位銅鑼灣豪華夜總會老闆溫先生。其中張軍光似乎是大股東,任荔園董事長,蔣伯英則當遊樂場總經理。

張軍光是上海人,戰前已是蘇淅工商界名人,同時亦是文化人,曾任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教授,著有《社會發展史綱》。他亦是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僑委會顧問。來港後,他經營華利織造廠,並出任東華三院總理、博愛醫院總理、中華廠商聯合會常務會董等公職[A7] 

1963年的張軍光

蔣伯英亦是上海人,戰時在西南經營影院業務,和平後國民政府加強對電影的控制,蔣在朋友的遊說下,來到香港發展。1946年他創辦香港大中華電影公司,是香港戰後第一家大規模的制片公司,拍攝了香港光復後第一部影片《蘆花翻白燕子飛》。

大中華旗下人強馬壯,擁有李麗華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吳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A8] 

擴展成正式遊樂場

新人入主後,將遊樂場改名為『荔園遊樂場』,並實行大事革新。首先改變的是遊樂場的定位,石鐘山開創荔枝園時是著重體育設施,以配合他的教育理念。新園主雖然仍然保留原有的幾個游泳池 (以及溜冰場、扒艇池等),卻大事增加遊樂元素,以前到冬天便要關門,新園因增設了很多遊樂設施,所以可以全年開放。

新園花了100萬元更新園內設施,其中最考心思的是水上舞廳,其實是浮在人工湖上的舞池,看起來像隻航空母艦,舞池圍繞著湖中心的鐘樓而建,鐘樓腳下有個亭,可容納一隊樂隊,園主邀請了一隊馬尼拉樂隊來伴奏。舞池一邊放上像夜總會形式的枱凳,可容納200對男女[A9] 。夜總會這部份應該是豪華夜總會溫老闆的責任。

新園還興建一個可容1,000觀眾的劇院,每晚有粵劇演出。另有一露天電影院,裝有美國製最先進的放映機,每晚播出3場電影。這方面的安排應該是蔣伯英的強項。

遊樂場最受歡迎的當然是遊戲部份,佔了12英畝新園的大部份地方,園方向美國訂購了多種新式機動遊戲,包括摩天輪、過山車、騰空飛艇、碰碰車、碰碰船等;此外還有百多檔攤位遊戲,以及一間『鬼屋』。遊樂場還設有海鮮餐館和商場等設施。

遊樂場附近荔枝角灣適宜游泳划艇,亦為荔園遊樂場平添吸引力。

新荔園於195071開幕,但遊樂場要再過兩年多之後才增添令其與眾不同的特別設施動物園。

1950年代的照片,左方道路是荔灣道,右面可見荔園遊樂場及荔枝角灣一帶的泳棚 泳棚現已被填平並成為荔枝角公園的一部分。
1956年的荔園入口。

1956年的荔園入口。


水上舞廳入口。
艷舞表演。















 [A1]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中文科制作:《石鐘山先生的生平》。石鐘山於1958年逝世。他育有23女,女兒文芳後來創辦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以紀念父親。
 [A2]梁濤 (魯金)《九龍街道命名考源》,第52頁,香港:市政局,1993爾東《香港歷史文化小百科16-趣談九龍街道》,第24-25頁,香港:明報出版社,2004.11
 [A3]吳昊:《老香港‧人海微瀾》,第83頁,香港:2007.5
 [A4]鄭寶鴻:『荔枝角:最懷念「荔園」』,201010月貼於『街道倒後鏡』網頁。
 [A5]China Mail 1948-05-22
 [A6]華僑日報1949-07-30
 [A7]華僑日報1987-08-10
 [A8]百度百科『香港電影』條。
 [A9]Hong Kong Sunday Herald 1950-04-02

2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版主,文中部份資料有誤,於1947年6月22日開幕的,是茘枝角酒店,酒店內已有游泳池,跑馬場,溜冰場等設施,不久石鐘山就結束酒店業務,改成平民遊玩場所茘枝園,到了1948年5月22日,茘枝園正式開幕,茘枝園後來增設遊樂設施,在1949年4月16日改名為茘枝園遊樂場,在那些年的華僑日報,工商日報都有相關報導及廣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