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余東旋家族與余仁生 (1)

去年底老牌中藥店『余仁生』因其新製作的一段廣告被指抺黑唐狗而要向公眾道歉,令余仁生這名字忽然再引起大眾的注意。

『余仁生』是香港十大名牌之一,大家聽得多了,可不要以為這間中葯店是由一位叫余仁生的人所開創,真正的創辦人叫余廣培;而他家族成員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將他的事業發揚光大的兒子余東旋;而余東旋兒子余經緯為香港無視電視創辦人之一;鮮為人知的則是余東旋的堂弟余東雄為黃花崗72烈士之一。

另亦有網上傳聞指公民黨黨魁余若薇為余東旋後人,但未獲得證實。

余廣培去馬來亞發展

余家源於江西,余廣培父親余鶴松 (1822 – 1886) 為家中獨子,13歲便因家貧而綴學,改學風水,後來當上風水師,闖出了名堂。那個年代『江西地師』甚為有名,廣東富商流行聘請他們南下尋找風水穴。

一次余鶴松應邀南下,到佛山與南海之間的潯峰一帶尋找風水穴,找到一個『風吹羅帶』穴,喻意子孫可憑醫藥、占卜事業致富。但廣東富商最後聽了一廣東風水師的意見,將那風水穴讓了給余鶴松。

余鶴松回江西後,於1861年將祖父余有鳳的骸骨遷到潯峰這個吉穴,並舉家遷居佛山[A1] 

余鶴松1852年結婚,1853年余廣培在江西出生。當時太平軍興起,局勢動盪,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很多人出洋謀生;而余鶴松又經過風水算命推算,認為他的兒子要到南洋去才有機會出頭[A2] ,於是於余廣培24歲那年 (18769),將他連同媳婦梁氏 (Leong Lay Yong) 和余廣培弟弟余廣進送離家鄉,去馬來亞檳城尋找商機。

余廣培等自行負擔去南洋的旅費,並非被人『賣豬仔』。他隨身帶去一批中藥,以及家族世代相傳的中藥知識。

這時的檳城是英國殖民地,1867年蘇伊士運河開通,歐洲至遠東的水路運輸線大大縮短,檳城扼守馬六甲海峽航道,並且是通往盛產錫的州份的門戶,其戰略和經濟價值忽然大升。
余廣培去到檳城並非孤立無援,那裡有不少商家以前曾找過他父親看風水,這時樂意照顧這位世侄。

但他起初的發展並不順利。他先在一間布匹店工作,3個月後還成為該店的股東。此外他還開了一間麵包店。可是,8個月後因為被人惡意中傷,被迫退出布匹店,連麵包店也要關閉,令他損失不菲。18788月,他在一間雜貨店找到一份店員工作。

1877年他妻子誕下兒子,取名『東旋』。在兒子4 (1881) 的時候,父親余鶴松患上喉癌,余廣培帶兒子和妻子回佛山探望父親。他在佛山逗留了兩個月後便獨自回到檳城,留下妻兒在家鄉。

他回檳城途中在香港逗留了一段時間,就在此時他娶了一位比他年輕4歲、姓文的女士 (洋名Mun Woon Chang),他們二人約於1880年在馬來亞近打谷買賣土地時認識。這位懂得英文的妻子對余廣培的事業十分重要,因為她娘家跟峇峇人家族 (即華人與馬拉人的混血兒) 有密切關係[A3] ,而峇峇人則得到英國統治者重用,在英屬馬來半島很有勢力。

包稅權帶來第一桶金

余廣培1876年剛來到馬來亞時,英國人剛好平定了馬來半島西岸霹靂州 (Perak) 蘇丹的反抗 (史上稱為the Perak War),從新控制了這個礦藏豐富的州份[A4] 

1877年他從佛山回到馬來亞後,即以『余廣』的名義,與友人合作參與競投霹靂州的錫礦開採權,以及鴉片、酒精、賭博和典當等的包稅權。包稅 (tax farming) 即是代某區向政府先付一段時間內應付的稅 (稱為『租』,英文為rent),而後向該區收取比原本的稅款更多的款項或貨品。

原來自1870年代開始,英國人擔心得到法國支持的暹羅入侵馬來半島與其接壤的一些州份,為更好地控制那些那時還很落後的地方,便將當地錫礦的開採權以及包稅權公開拍賣,藉以引入私人資金和管理。

英國人心目中最希望華人移民取得包稅權,因為只有他們才有足夠的組織、知識和資金去做包稅、開礦和開辦雜貨店等業務。

結果余廣培在親友及老闆借錢相助之下,於1882年投得霹靂州首府怡保以南20公里的礦業中心霧邊 (Gopeng) 的包稅權,為期3年,他預算可以賺取數千元。此後他與生意伙伴還投得另外幾處地方的包稅[A5] 


馬來亞地圖


霹靂州地圖


開採鍚礦

那時包稅權與錫礦開採權是一併批出的,余廣培於是亦涉足採錫礦業。霹靂州是一個盛產錫的州份,其所在的近打谷 (Kinta Valley) 是世界上錫蘊藏量最多的地方[A6] 。錫這種金屬可以用來做合金、又可作為其他金屬的防鏽塗層,而最重要的是可以用來做罐頭。

由於罐頭食品在19世紀大行其道,對錫的需求甚殷。英國的錫礦於世紀中葉時經已衰竭,為滿足國內對錫的需求,英國政府於1852取消對錫的進口稅,開始從外國大量入口,令錫價於1870年代颷升至高峰;那時馬來亞是世界第4大產錫的地方。

這時,中國人引入較先進的開礦技術,提升了馬來亞錫礦的產量,加上英國人在那裡建築鐵路連接檳城,以便輸出錫磚,令馬來亞的錫出口量於1880年代大幅增加,成為世界最大的錫產地。

產量大增,價錢自然回落。余廣培於1882年投得採錫權時,錫價已由1871年高峰期的140一磅,跌至90多元;余廣培承認,採錫已無甚利潤[A7] 。但他不介意,因為他的主要收入來自包稅而非採礦,其次是在錫礦區開辦雜貨店,顧客對象是屬下的礦工,其中絶大部分是華工。

豬仔華工

1820年代起,採礦業已成為霹靂州的經濟命脈,發達的採礦業需要大量人手,中國正好提供大量廉價勞工。

1842年鴉片戰爭後,由於五口通商,外國的工業產品湧進中國,質高價廉的工業產品,排斥了中國傳統的家庭副業和手工業,使大量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失去生計。而1850年代爆發的太平天國之亂 (或者太平天國起義,視乎大家用哪一角度去看)、兩廣『洪兵』之[A8] 廣東土客大械鬥到了1860年代,東南地區滿目瘡痍,農村生活更加艱難[A9] 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天津條約更把『豬仔』貿易合法化。

原本嚴禁人民出海的清政府,至19世紀中葉已放鬆海禁,加上蒸汽船的逐漸普及令乘船到國外更加方便,因而造就大批華工到海外謀生,其中很多去了霹靂州錫礦工作。

他們去馬來亞都是經過中介機構,這些機構會派人去到華南沿海的鄉鎮,向鄉民說到南洋工作可以賺大錢,而且只需坐20 30天船便可達。

那時香港是『出口』苦力的中心,因為香港對人民没有出境限制,加上英美商船雲集於此,航運甚為便利[A10] 

那些華工自己拿得出旅費的,去到馬來亞便是自由身,没有足夠『水腳』的,便成為『欠債勞工』,去到馬來亞便會在檳城、新加坡等『賣豬仔中心』被『賣』給礦場主人,礦場主人會向中介機構墊付一切費用,而那『豬仔』便要為讓礦埸工作直至還清債務為止。

有些『豬仔』甚至並非出於自願,而是被人拐賣,被關在擁擠不堪的『豬仔館』,等候遠洋船期。航行期間,他們被囚於艙底,飲水和食物不足,空氣污濁,缺醫少藥[A11] ,雖然去東南亞的死亡率應該没有去美洲的那麼高,但南洋『豬仔』的遭遇也甚為可憐。

19世紀末,單在霹靂州一地的這種所謂『契約華工』,就有約8萬人[A12] (這種豬仔制度至1914年英屬馬來聯邦政府宣佈廢止才結束[A13] )

錫礦工人的薪金並非以現金支付,他們每人都有個戶口,薪酬是以記帳形式,記在他們名下,而他們在礦場區內一切開支,特別是賭博、飲酒和吸食鴉片,當然還有購買日常用品、中葯的費用,都從戶口中扣[A14] 。如果華工不能自制,沉迷於賭博、酗酒、抽鴉片等,可能很久都無法『贖身』。


霧邊附近金寶鎮 (Kampar) 的錫礦



上圖:『豬仔錢』,是種植園主、礦場主支付契約華工工薪的代用幣。它只能在僱主的種植園或礦山企業中流通,以此強迫華在公司的店鋪消費。據史料記載,僱主為引誘華工耗費積蓄,在種植園內甚至開設賭局、煙館、妓院。『豬仔錢』用料均為瓷質,正面中間有小鳥、蜘蛛等圖案,或飾有公司、商鋪等文字字型大小。


向礦工賣中藥

一般說法都指余廣培最初之所以開始賣中葯,是因為看到礦工為減輕疲勞而吸食鴉片,於是賣中葯予礦工以減輕鴉片對他們的毒害。

那時的錫礦都是露天礦,礦工只用簡單的工具工作,十分吃力。余廣培發現礦工都吸食鴉片以紓緩疲勞,卻不知其害處。他覺得有必要設法抵銷鴉片毒害,便嘗試以由家鄉佛山帶來的中藥給他們醫治,發現效果顯著。

於是,他於1879年在霧邊鎮買了一處原為煙格的地方,將之改裝,723,他兒子余東旋的兩週歲生日的當天,他的第一間雜貨店兼小藥店開幕,店舖取名『仁生』,意即「仁澤眾生」。

余仁生官方網業稱:『當時鴉片泛濫成災,當地錫礦工人長期藉鴉片逃避艱苦工作和惡劣環境。余廣決心以中藥解救礦工,1879年在務邊開設第一家藥鋪。』

後來余廣培取得包稅權和採錫礦權,屬下有大批礦工需要物資,『仁生』便發展成為連鎖式雜貨店,賣的是一切礦工日常所需的物品,包括中葯。

根據當年英屬馬來亞的商業手冊,礦主除必需為礦工提供日常所需的食物、衣服、蚊帳等外,還需提供葯物和接受醫療的地方。由此可見,提供醫葯其實是礦主的責任[A15] 

而那些鴉片從哪裡來的?還不是礦主提供嗎?要知道那時霹靂州還是很落後的州份,礦場更是偏遠之地,礦工所有物資供應都由取得包稅和採礦專利的礦主所包辦,包括鴉片和酒精在內。此外,余廣培還為礦工提供典當、賭博、嫖妓等服務 (霧邊鎮成為該區的妓寨中心[A16] )

余廣培向礦工賣雜貨、中藥,以及提供那些『額外服務』,然後從人工中扣除貨價,這種以實物 (和服務) 換取勞動力的制度,令其開礦業成本減至最低,令余廣培財源廣[A17] 







 [A1] (1) 鍾寶賢:《商城故事 銅鑼灣百年變遷》,第96頁,香港:中華書局,2009.1;(2) Ilsa Sharp, Path of the Righteous Crane – the Life & Legacy of Eu Tong Sen (余東旋傳記), p7 - 8. Singapore: Landmark Book Pte Ltd, 2009;(3) 劉德欣:『窺探成功之道 史有價 家族企業 外國學院爭立傳』,經濟日報2008-11-29


 [A2]《余東旋傳記》,第8頁。


 [A3]浸會大學歷史系鍾寶賢教授論文:“The cultural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an overseas Chinese family business – five generations of the Eu Yan Sang firm in Penang (1876-2001)”. 發表於檳城舉行的The Penang Story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2.



 [A4]英文維基百科 “The Perak War” 條。


 [A5]同上。


 [A6]英文維基百科“Perak”條。


 [A7]鍾寶賢教授論文。

 [A8]1854年至1861年,在太平天國的影響下,廣東天地會發動反清大起義,自稱為『洪兵』。有40多個縣的天地會先後舉事,參加者達100萬人,並一度圍攻廣州城,後輾轉進入廣西,建立『大成國』。


 [A9]劉平:『晚清“下南洋”移民:“契約華工”約200萬人』。


 [A10]劉詩平:《怡和 - 洋行之王》,第162頁。香港:三聯書店,2010.2


 [A11]劉蜀永:《簡明香港史 (新版)》,第68頁。香港:三聯書店,2009.3


 [A12]鍾寶賢教授論文。


 [A13]互動百科『華工』條。


 [A14]Khoo Salma Nasution & Abdur-Razzaq Lubis : “Kinta Valley – Pioneering Malaysia’s Modern Development”, p132. Perak Academy, 2005.


 [A15]鍾寶賢教授論文。


 [A16]Kinta Valley - Pioneering Malaysia’s Modern Development”, p132.


 [A17]同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