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貝納祺 - 香港民主先驅 (2)

發展航海學校

除了法律工作外,貝納祺亦積極參與其他社會服務,諸如釋囚 (香港善導會主席) 及盲人服務機構等。其中一項他引以為榮的成就,是二戰後初年參與創辦香港航海學校』,此後一直大力協助該校的發展,後來更成為航校學生心目中的『赤航之父』。

不過,貝納祺最初搞的是類似孤兒院的組織,而非航海學校。

二戰後香港經濟蕭條,百業待興,社會上出現很多無家可歸的孤兒,以及貧困失學的青少年。1946年,中華聖公會港粵教區何明華會 (Right Reverend Bishop Ronald Owen Hall) 邀請貝納祺、簡悅強等多位社會領袖籌辦一所兒童營,稱為『厲行營』,以收容一些需要幫助的兒童及青少年。及後經小童群益會的協助及贊助,以坐落赤柱海邊幾幢舊米倉開設了小童群益會暨兒童營。

1950年代小童群益會暨赤柱兒童營,以米倉改裝而成的簡陋課室。

貝納祺出任以何明華為首的五人委員會委員,負責管理幾間營舍。

兒童營著重訓練學童的獨立能力,他們要負責自己的起居飲食,日常家務要自己做,時至今日依舊維持著這樣的傳統。首20學童直接由法庭轉介,主要因為生活無依而當上無牌小販或行乞。其後,學童除了經由小童群益會轉介之外,委員會亦直接收容無依無靠的街童[1]

1948年兒童營成為獨立機構。1949年初,有一位史密夫牧師 (Reverend Percy Smith) 接觸貝納祺,要求協助。該牧師是一所非牟利的航海訓練學校的榮譽秘書,該校亦於1946年經何明華會督的倡議而成立[2],但成立後經營並不理想[3]

兒童營接納了史密夫牧師建議,將部份營舍改成航海訓練學校的訓練基地,而貝納祺亦成為香港航海訓練學校的增補當然委員。

1952 年,兒童營與航海學校終於併,最初由航海學校執委希威船長出任合併委員會的主席。翌年 (1953) 他因海事處公務繁忙,主席職務由貝納祺接替。

1954年,合併後的機構易名為「赤柱兒童營暨香港航海訓練學校」,其間繼續增收學員,人數由最初的50人增至200人。

由於學員人數不斷增加,學校設施早已不敷應用。1954年底,藍煙囪船務公司捐款興建學校首幢較具規模的校舍。

1954年底藍煙囪船務公司捐建的首幢校舍建築物。建築
物樓高兩層,於1955年奠基,大樓前面就是當年的菜地。

赤航初年設備簡陋,課室裡學生圍著併在一起的乒乓球卓上課。宿舍裡面是一排排的碌床,活像電影『監獄風雲』裡面的大監倉,寄宿學生的生活頗為刻苦。
不少學生來自貧苦家庭,因為這間學校包食宿,書簿費全免,伙食也不差,而當時的海員,薪金頗高,故吸引了不少人入學[4]

不過,該校學生有時會跟附近村落的青少年發生爭執,以致被人批評為『爛仔學校』。

可能貝納祺無法忘記海軍的軍旅生涯,他對『航校』的工作特別投入,對學生眷顧有加。每當有人問他有幾多個兒女時,他一定會答:『幾百個』;因為他把航海學校的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學生亦稱他為『赤航之父』,每年都為他慶祝生日。

貝納祺於1946 – 19511953 - 1962 年間出任赤航管理委員會主席,1962年他曾患重病,病癒後便決定不再參選。

1969年赤航成為教育署資助之全日制初中學,1993年轉制為本港第一間實用中學,並修訂課程,增設多項與職能有關之實用科目。

該校為配合教育署實用中學主流化政策,於2001年開始,逐步主流化,但保留既有特色,包括:海事訓練、步操儀仗、紀律行為模式和寄宿學校生活。隨著新高中學制發展,學校將於2011/12年度首次開辦中三[5]。並將開辦中四及中五課程。

1950、1960年代的聖誕節,貝納祺都親臨學校與全體師生一起歡渡生日。舞龍是指定的節目: 貝納祺當龍頭,學生一個挨一個跑遍全校,然後跑出校園,玩轉赤柱街!瘋狂玩樂後返回飯堂一起唱生日歌,吃一頓豐富的午餐[6]

著名填詞人鄭國江青年時的亦是『赤航仔』。

辦戒毒會戒毒所

貝納祺積極投入的另一個公共服務項目是成立戒毒會和戒毒所。

二戰前在香港吸食鴉片 (公煙) 是合法的,雖然戰後吸食鴉片已不再合法,但吸毒情況仍然十分嚴重,當時吸的已不只是鴉片,還有海洛英。

懲教署以強迫性的課程去治療和幫助吸毒者重新過正常生活。在1950年代,90%的囚犯都是吸毒者。政府把這些人送到一些戒毒中心接受治療。第一所戒毒治療中心設在新界大欖,同類的中心隨後紛紛成立。

1960年,港府為徹底掃除毒禍,除發動掃毒宣傳運動及設置道友監獄外,又於925日制訂一項民營戒毒所法例,准許民營戒毒所營業。

依據新例規定,任何社團人士均可依法申請開設戒煙療養所,但戒煙所的醫療設備及管理規章,法例已有嚴格的規定,只要申請的條件符合法例的規定,當局絶對歡迎。香港當時的300萬人口中,染有毒癮的男女,據官方的估計有15萬人之多[7]

 貝納祺看到毒害嚴重,與羅理基爵士等一群社會領袖組成一個工作委員會,專責探討當時的吸毒問題及籌劃戒毒康復的設施,包括向政府申請租借石鼓洲作為志願戒毒中心。

該委員會於196197日成立香港戒毒會[8],該會是本港第一間專為吸毒者提供志願戒毒康復服務的機構,免費協助志願戒毒者戒除毒癮,重建完整人格,使戒毒者重返社會貢獻所能。該會為戒毒者及其家庭提供醫療服務、就學職業輔導、推薦恩恤徙置等。它還在學校、工廠、社區中心及有關機構傳播毒禍問題資料[9]

經過貝納祺等人兩年的籌建工作,石鼓洲康復院於1963423日正式啟用,而香港政府根據法例,亦同時將石鼓洲一島列為戒毒中心禁區。

石鼓洲位於長洲以西、大嶼山澄碧村對開,昔日光禿禿的小島並沒有人居住,只屬長洲漁民的後花園,不少人划船至此島拾柴取水。島上有兩個古墓,一是1845年大商船「亨利堡」的船主馬連泰為死於船上的愛妻所立的墓碑。二是「朱公墳」,七十年前長洲朱氏家族找風水師四處為親人尋找墓地,最後安葬於石鼓洲。時至今日朱氏後人每逢清明時節都會專程來此拜祭。

香港政府租借石鼓洲給香港戒毒會成為戒毒康復院,便在島上興建碼頭及宿舍,經過40多年發展,到處都建有不同特色的建築物,為康復者提供更佳的康復環境[10]

今天石鼓洲是全港最廣泛使用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的地方,內裡建築物揉合了中國及歐陸風格,如傳統濃厚中國特色的大禮堂,內有色彩艷麗的璧畫。而適合會議及多用途的會議廳、行政大樓、露天廣場、戴妃樓、麵包工場等、均充滿了歐陸風味。

最特別的是一座香港罕見的古羅馬貴族式庭院及噴泉水池,雖是殘舊一點,但卻保存得很好,四週有西方雕像及羅馬式浮雕建築。此外島上還建有小型農場及菜園耕地、養魚池、孔雀園等。








[1] 貝納祺:『香港航海學簡史』,掇譯文載於《香港航海學校舊生會會訊》200512月第71期。
[2] 該機構的執委會成員包括曾於1961-1967年出任海事處長的希威船長 (Captain J.P. Hewitt) 、豪氏倉庫 (Holts Wharf) 的王長寧、其後出任台灣聖公會主教的托特船長 (Captain R.A.U. Todd)
[3] 史密夫牧師向貝納祺解釋,由於沒有適當的地方,資源匱乏,學員人數不足,執行委員成立三年以來仍未設定運作的目標和方向。
[4] 頭條日報blog網主『社交舞』貼文『赤柱航海學校() 另類的鍛練』,2010-05-15查閱。
[5] 見航海學校官方網頁。
[6] 根據赤航校友在Facebook貼出的回憶文章。
[7] 見《香港6000年》第720頁。據香港警方統計,70年代初期,全香港共有癮君子8萬名,佔當時香港總人口的2.5%,其中6萬人吸食海洛英,2萬人吸食鴉片。1973年時,以人口比率計,香港吸毒人數為世界最高。到1986年,吸毒者已增加到30萬人,佔香港總人口的比例上升到5.6%。(湖南禁毒網『吸毒的現象』,2002-04-10;《香港全紀錄》卷二第166) 2009年,政府公布的本港被呈報的整體吸毒人數只有13,909人。見『香港去年吸毒人數減少2.3%』,香港新聞網2009-03-16
[8] 這日期是根據《香港6000年》及《香港全紀錄》,但香港戒毒會的官方網頁則指註冊日期為1961729日。
[9] 《香港6000年》第732頁。
[10] 香港電台『香港故事』第九輯,2009-04-05播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