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貝納祺 - 香港民主先驅 (4)

當選市政局議員

1952年,貝納祺以革新會主席的身份,參加戰後首次市政局選舉,結果成為戰後首兩位民選巿政局議員之一,並多次連任至1994年。

市政局的前身為『潔淨局』,於1883年根據英國殖民地部特派專員查維克的報告而成立。這個負責清洗街道等衛生工作的部門,早於1887年,便由於何啟發動的簽名運動而設立了兩個民選議席,讓繳納差餉的業主選出兩名代表入局,選民人數雖少,卻是香港第一次的政治選舉。

19361月市政局成立,代替潔淨局,但仍然維持這兩個民選議席,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

戰後這兩個席位並没有即時恢愎,因為港督楊慕琦要為憲制改革 (即楊慕琦計劃) 而與英庭相討。

續推政改

雖然英國政府取消了楊慕琦計劃和葛量洪方案,但貝納祺仍然認為香港應該有一更民主的政制,與公民協會合作繼續努力爭取。

195210月英國政府宣布市政局民選議席由兩個增至4個後不久,貝納祺即主張改革立法局。

首先他於195311日提出增加立法局非官守議員的人數增加[A1] 

跟著又發動群眾運動,爭取在立法局亦開設兩個民選議席。1953322日,革新會假六國飯店召開民眾大會,宣布發動簽名運動,至8月底收集了13千個簽名,比預期的一萬個為多。1014日,革新會將簽名冊,以及一封請願書,交給輔政司署,由該司轉呈殖民地部大臣轉遞女皇御覽。

貝納祺在遞交請願書時指出:香港改革政制之嘗試,早在1849年就曾出現,現在請求增設立法局民選議席兩個,實較1849年立法局非官守議員自行提議增加的數目為少。

後來英女皇當然没有批准香港立法局開設民選議席的主張。可是貝納祺等主張改革的人士並没有放棄。

自治夢幻滅

不久,又傳來倫敦可能讓香港自治的傳聞。原來1950年代中期,英國正考慮給予馬爾他自治地位,至1955年中,有傳聞指倫敦亦考慮將類似的自治地位給予其他較小的殖民地,包括香港在內。

貝納祺急不及待表示贊成,並且提出行政局、立法局、市政局等組織的成員應該由全民直選產生。可是,除了貝納祺和馬文輝等人外,本港政壇的反應十分冷淡,新成立的公民協會亦認為過份激進的轉變會危害香港的穩定。

不久,倫敦傳來消息:因為大部份香港市民都想繼續接受英國的統治與保護,香港的現狀不會改變。

就這樣,香港的自治夢很快便幻滅。

當市政局主席

1956年,貝納祺和曾統治廣東的南天王陳濟棠的兒子陳樹桓競逐市政局主席一職。原本陳樹桓以少數票勝出當選,在慶功席上更樂得得意忘形。不料百密一疏,登記競選費的賬簿竟給貝納祺拿到手,查核之下發現支出超過25,000元。當時香港法例規定,參選人競選費用不得超過港幣20,000元,並須簽立誓章。

貝納祺向法院控告陳發假誓,陳自認疏忽,把主席職位讓給貝納祺[A2] 

貝納祺自從加入市政局後,便得到一個官方的平台讓他幫助貧苦大眾。他十分關注例各種社會問題,19529月建議政府改善小販管理措施,放寛逮捕,增發牌照,劃分地區;19537月,邀請全港社團組成聯合組織,促請政府不要解除租務管制;19575月,反對取締無牌醫生,建議讓他們考試補領牌照;19592月倡議男女同工同酬;19595月他又公開呼籲市民反貪污、反對無禮貎[A3] ,這呼籲一方面反映了當時貪污問題十分嚴重,另一方面亦可看到一般市民的質素。

再爭取政改

1959年開始,革新會與公民協會再度攜手推動政制改革,直接向殖民地部提出要求。

19607月,貝納祺與公民協會派代表到倫敦,與殖民地部大臣討論香港政治改革問題[A4] ,代表團向大臣呈交備忘錄,要求給香港市民更多的權力管理香港行政,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應由民選。

1960823日,革新會與公民協會在港召開民眾大會,一致要求進行政制改革。1021日殖民地次長巴富訪港,意味著英國政府正在考慮香港的政改問題。可是殖民地部一直没有對要求政改的備忘錄作出回應,顯然是拒絶接納[A5] 

除了改革政制之外,當時亦有人主張香港脫離英聯邦完全獨立。而聯合國香港協會[A6] 主席馬文輝則仍然堅持香港應實行自治,即外交和防衛由英國人負責,內部行政則由香港市民自己處理。

可是,1029日星島日報對香港的白領階層做了一次民意調查,發現55%以上的受訪者主張維持現狀。

此後英國下議院辯論時,工黨議員多次建議香港政制改革,在立法局引入民選議席。

讚成香港自治的人士,在兩年之間成立了三個政黨。1963年馬文輝和孫寶剛成立民主自治黨;該黨成立一個月後,孫寶剛即另起爐灶,創立社會民主黨;1964年,社會民主黨內部分裂,兩位黨核心成員曾健士和鄧漢齊律師退出,另行成立勞工黨。

三黨有不同的聚焦:社會民主黨著重於社會政治;勞工黨著重於勞工事務,且採取親英政策;民主自治黨則著重於公民與一般事務。不過三黨有一共同的目標,即推動香港自治。

港英政府看在眼裡,卻没有阻止。

19651月市政局增加兩個民選議席至6席。同年10月公民協會向英國國會議員建議將市政局民選議席增至10個。








 [A1]立法局於1850年開始設非官守議員,通常由港督任命工商界、社會團體的代表擔當。


 [A2]方寬烈:『德明中學和陳樹桓』,載《明報月刊》20064月號。


 [A3]《香港全紀錄》卷一,第439頁。香港:中華書局,1999


 [A4]《香港全紀錄》卷二,第8頁。香港:中華書局,1999


 [A5]星島日報1961-12-20


 [A6]聯合國香港協會 (Hong Kong’s United Nations Association) 由喇沙書院校董加斯恩修士 (Brother Cassian) 協助成立,1953519日舉行的會員大會上通過協會章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